详细信息

重返乌将

时间:2023年02月23日    作者:王玉斌    点击量:

  穿过翻腾的云海,航班平稳落地乌鲁木齐,舷窗外可见机场草坪全被白雪覆盖,黝黑的跑道纵横其间,黑与白朴素色调呈现着水墨国画的韵味,跑道灯“不甘”被忽视,以其斑斓的色彩,在黑白之间平添了一抹写意之笔。

  走出T3航站楼,寒风凛冽扑面而来,口中呼出的热气从口罩与鼻翼间的缝隙窜出,迅速在睫毛上凝结为小冰碴,越积越多,渐渐模糊了视线。这个季节里,家乡的腊梅早已花落,海棠正在盛开,2023年2月9日我与家乡的春意挥别,重返乌将项目,再次投入冬的怀抱。

  此刻,出租停靠点排起了长队,疫情期间“逃离”这里的人有多决绝,后疫情时代返回则更果断,“在‘口外’比‘口里’的钱好赚”,是乌鲁木齐商人的共识,这里是肯干事、想创业者的热土,何况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在这里深耕多年,安了家也就安了心,哪会那么任性地说走就走。

  乘客多,不愁客,出租司机在这里依次进场载客出发,约莫十分钟排队等候,坐上一辆红色出租。车内暖气十足,司机师傅仅穿一件帽衫,袖口撸到了肘部,小臂汗毛浓密如欧洲人,这让车后排的我好奇地通过后视镜观察他,恰巧他正通过镜子与我对视,四目相视礼貌性地打了招呼,他高高的眉骨,深邃的眼窝,长长上卷的睫毛,是标准的维族型男。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,回答着我这样那样的问题,我不禁感叹祖国疆土的辽阔,各民族融合的伟大。

  车开得飞快,窗外熟悉的街道,醒目的路标,我倍感亲切,在乌鲁木齐工作十个月,已逐渐融入当地风土人情,也适应了项目上的工作模式和节奏,再次回来已如回家,这与我去年初来乍到忐忑茫然的情绪截然不同。

  去年三月中旬,我被公司派往乌鲁木齐乌将铁路扩能改造项目,接到调令时我在距此6000里外的容西项目,匆匆买了票,便踏上进疆的列车。

  次日清晨天刚微亮,列车到达嘉峪关,这里便是乌鲁木齐人称作“口里”“口外”的分界点,过了嘉峪关再向西就是“口外”了,这意味着我越来越接近边陲重镇。列车快速西进,沿路植被逐渐稀疏,偶见不屈的胡杨迎着风沙伫立,丛生的骆驼草成为戈壁滩的主宰,星星点点的绿色预示着生命之顽强。

  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,车至玉门关站,触景生情,哀怨的诗句令我微微泛起乡愁。对新岗位工作挑战惴惴不安;对容西项目同事们的不舍,复杂情绪交织着,在那一刻一起涌上心头,竟使我怅然若失。

  原以为来到乌将项目部仍将继续从事宣传工作,承蒙领导信任,让我挑起了综合办公室主任的担子,这对于项目管理“菜鸟级”经验的我,无疑是巨大的挑战。

  综合办公室的工作内容用繁杂来形容恰如其分,从百十号人的吃喝拉撒,到维持项目日常运转的水电气暖;从行政办公、会议筹备,到人员考勤、规范监督;从文件上传下达,到公务用车派遣调度,事无巨细,样样要操心。这些琐事通常不是依次关系,往往多头并存集中出现,由于业务不熟,我像没有准备的考生被考官轮番提问般自顾不暇,解决问题通常瞻前无法顾后,一天天下来忙乱得不得了,效率却跟不上。

  事事没有成就感很快就摧毁了我的自信,那段时间沮丧、焦虑之情充斥我的内心,感觉快乐是别人的事,而我只有烦恼做伴。幸而细心的项目领导看出了我的情绪变化,及时找我谈心,帮我梳理问题症结,指引工作思路。

  坐落在城乡结合部的项目部,深夜格外寂静,静到可以隐约听到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擦过树梢沙沙作响。躺在床上,一天忙乱场景如电影回放一幕幕呈现,用心思考压力来自哪里?首先还是业务生疏,导致处理单一工作已磕磕绊绊,更谈不上“八面玲珑”统筹兼顾,我知道这是个人原因,唯有加强业务学习快速提升自己,别无他法;其次项目的客观性质决定,作为代管公司注定工作头绪繁杂,只有主动出击,工作不能等人。

  通过冷静思考,我把综合办公室的工作分为三大块,一个是日常性事务,另一个是阶段性事务,第三个是紧急状况的应变处置。分清主次,洞察急缓,优先与兼顾双轨齐驱,之后我将此思路一以贯之,逐渐从忙乱中“翻身”掌握了工作主动。

  日常性事务,我坚持当天工作当天清盘。收发文,日常采购入库、出库台账,员工考勤,会议通知等日常事务,当天发生,当天归档记录,不积压、不拖延,日清日结,在每天相对松缓的时间集中处理。

  阶段性事务,我提前策划,早做准备,给自己留足冗余时间,告诫自己不能因为为时尚早而掉以轻心,一旦迟缓又成了临阵磨枪的紧急事儿。去年4月初,我就提前着手策划“五一劳动节”的知识竞赛活动,征询工会意见确立活动主题,报请项目领导拟定考题、设立奖项,对活动版块、人员分工和会场布置做了多次细化、优化最终得以成型,举办活动当天,大家按照既定分工分解完成即可,总体过程相当顺利。同年6月,中央及省市级媒体在乌将项目集中采访前期,我准备了项目概况、现场图片、施工视频、工程亮点和前期媒体刊发的所有稿件汇总并提前交付媒体老师手中,为他们能快速了解项目背景,深挖新闻点提供了帮助。集中采访过后,各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内容详实生动、各有侧重、图文并茂,其中央视还选用了乌将项目提供的视频素材。

  所谓紧急状况,“紧急”往往是相对的。项目接待,客人到了才发现没有纸杯、茶叶耗尽,会议进行中突然停电,这些都是平时看似很小的事最终演变为紧急状况。常言说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,试想面对机会尚且准备不足,失之交臂,遇到困难又何谈轻松化解。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,平时就要留意细节,早做准备。

  而有一些紧急状况检验的是平时工作是否得法,如何在一场大型活动中做好后勤保障,解决问题的核心还是早做准备。“准备”并非针对紧急状况本身,它是对可能涉及业务范畴的提前预判能力,并有预见、有目标的储备可合作的优质商家,如市场商超、文体广告、酒店餐饮等资源,遇有紧急状况,通常只需要几个电话就解决了燃眉之急,接下来就是跟踪和把控了。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致使资源匮乏,临时抱佛脚,自然慌乱不堪。

  顺着我的指引,司机师傅拐进桃溪一街在项目部门前稳稳停下,重返乌将项目我已然成了本地通,竟能一路为司机“导航”。项目部门前的苹果树已隐约可见芽苞在孕育,乌鲁木齐的春天来得晚一些,但终究会来,去年苹果花开时,恰是我工作脱困逐渐掌握主动的时候,今年再到一树花开时必将更为娇艳,自信的目光里呈现的总是美好。

  

  

来源:
】   【 打印】   【 关闭